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聚焦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不断强化依法能动履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诉源治理工作始终,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激发“枫桥经验”在祖国北疆的生机与活力,绘就出了独特靓丽“北疆枫桥·呼伦枫景”。为展现人民法庭新气象,共绘呼伦贝尔新“枫”景,中院公众号推出“人民法庭诉源治理成果展”系列宣传,敬请关注。
牙克石法院免渡河法庭位于免渡河镇,该镇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近10亿元。近年来,免渡河法庭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紧密结合辖区特色涉农马铃薯产业,多措并举把握法律服务“三农”切入点,为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活力。
“创”字当头
法庭以“强基础、固根本、促发展”为工作导向,坚持“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的理念,探索人文与法治相结合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人民法庭新模式。一是成立涉农工作室,充分发挥司法助力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和维护镇域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能作用,着力化解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涉农纠纷,助力“马铃薯特色小镇”持续做大做强。二是挂牌成立“法官工作站”,依托“法官工作站”,深入了解群众、企业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深化诉源治理,持续为企业精准施策,积极打造辖区内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精”字为要
根据马铃薯产业的季节特点制定不同的服务保障措施。春季为保障播种顺利进行,“法庭+派出所”,“法官+警官联防联动”,推进基层矛盾纠纷联调对接;秋季为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结合当地用工特点到招工地点实地进行法治宣传;销售时节定期走访辖区内的马铃薯种植加工企业。围绕企业在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劳务用工、清欠债务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到企业开展座谈调研7次,实地指导现场调解5次。
“快”字着眼
法庭为马铃薯种植加工企业和农村群众化解纠纷开辟绿色通道,定期走访企业,将企业“需求清单”变法庭“履职清单”,涉企纠纷全流程降成本再提速。一是加强与基层政权组织的沟通协作,将调解工作贯穿于涉农案件审理的全过程,采取邀请、聘请基层组织专职调解员加强诉前调解工作,针对农忙时节创新调解模式,线上线下双渠道,提高办案效率。工作开展以来,法庭共委托委派调解案件341件,其中诉前调解、在线音视频调解成功305件,申请司法确认71件。
下一步,免渡河人民法庭将继续坚守为民第一线,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擦亮“薯业法庭”金字招牌,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做出法院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