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源治理工作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人民法院参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抓实抓好诉源治理,积极探索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非诉纠纷解决途径,有效激发“枫桥经验”在祖国北疆的生机与活力。
额尔古纳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能动司法,着眼抓前端、治未病,推动构建党委领导、齐抓共管,多元解纷、服务人民的诉源治理新格局,奏响平安建设“和谐曲”。
依靠党委领导
构建诉源解纷“大格局”
一是立足执法办案工作实践,科学分析辖区矛盾类型,精准研判,及时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大格局。同时,探索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1+N+1”多元解纷机制。随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深入推进,该机制得以成熟、完善,并将整合纪委监委、政法委等部门,吸收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社会帮扶等力量,建设集信访、司法救助、心理安抚等于一体的矛盾纠纷调处平台,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过程的服务。
二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尽职、基层尽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依法治理”工作原则,制定了《全面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无讼村(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额尔古纳市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医疗纠纷诉调对接工作试行方案》,起草了关于政协、人大《关于全面推进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均在地方党委政府统筹下得以实施,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画出多元解纷“同心圆”,寻找诉源治理“最优解”。
聚力齐抓共管
共奏联动解纷“大合唱”
额尔古纳市法院立足基层司法实践,延伸3个派出法庭触角,发挥“前哨”作用,推动创建“无讼”乡村(社区),打造“法庭+”联动解纷模式,落实落细“一村一法官”举措,建立“法官联系镇(办)、村(社区)”工作机制,定期深入各村(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让基层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力度、速度和温度。
多方联动解纠纷
彰显能动司法“大情怀”
自引入公证处人员入驻法院诉服中心以来,法院在诉源治理工作中取得了诸多成效。2023年5月,32户购房人来到法院,要求起诉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房屋不动产权证,立案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与派驻法院的公证处调解员一同接待了32名当事人,并第一时间联系了房产、税务等相关单位,共同研究讨论解决方案,32人与开发企业在公证处调解员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最终,这一涉众多群众利益的纠纷,因为各方联动协调,得以圆满解决。
矢志服务人民
托起幸福安康“大民生”
从个案入手,既治“已病”又防“未病”。为进一步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额尔古纳法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诉源治理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的实施意见》,从坚持党委政府领导、源头预防解纷、汇聚法治力量、深化“分调裁审”改革、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等方面,明确20条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