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空间 > 新闻视点
【诉源治理】强化能动司法 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分享到:
作者:新闻媒体宣传处 立案一庭  发布时间:2023-11-10 09:43:17 打印 字号: | |

诉源治理工作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人民法院参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抓实抓好诉源治理,积极探索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非诉纠纷解决途径,有效激发“枫桥经验”在祖国北疆的生机与活力。


满洲里市是中国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城市。近年来,满洲里市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总体要求,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能动司法,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司法力量。


“强化网格管理”防纠纷于未然

积极推进“订单式”精准服务,进一步加大“无诉”社区创建、“百名法官进百企”、“走农户、进牧户、访商户”等诉源治理现场推进工作力度。走访各类市场主体,走进社区、学校进行法治宣讲,为金融机构开展法律讲座,8家金融机构10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了活动。以“审判+普法教育”为抓手,与满洲里市干部学院联合开展“依法行政模拟法庭实践课”,助力行政执法干部树立法治思维,加强行政审判和行政执法良性互动。依托涉外巡回法庭,设立“一庭三站”即公路、铁路、机场三个口岸工作站,推进涉外领域纠纷多元化解。通过融媒体中心、法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矩阵式以案释法,向群众介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培养群众切实参与无讼社区建设的理念。


“创新人民调解”优化司法确认程序

创新探索调解员驻院调解在诉前化解纠纷模式,现有4名人民调解员驻院开展调解工作,利用人民调解平台,采用 “微信调解”“场外调解”等多种调解模式,打造诉前解纷“直通车”。2023年5月,驻院调解员在法官的帮助下,联合满洲里市妇联、满洲里市兴华街道办事处湖西社区,共同就一起赡养纠纷案件进行了调解,九旬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了实质解决,几位子女也握手言和。

推行“员额法官团队+驻院调解员”的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对当事人到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进行甄别,对符合诉前调解的案件进行分流,先由调解员进行非诉化解,按照“和解优先,诉讼兜底”的递进次序,实现全流程闭环式诉前调解。2023年1-10月,共计受理诉前调解案件1613件,调解成功民间借贷、物业服务、金融等各类纠纷1115件,调解案件成功率达69.13%,申请司法确认421件。此外在2023年4月启动执行案件诉前督调程序,至10月共受理执行督调案件394件。


“深化部门联动”让解纷渠道更加多元

与市司法局建立“四所一庭” 联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强化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的协作共建。与市政协、市司法局、市妇联等行业和部门协调联动,汇聚诉源治理合力。在诉前联合化解多起民事纠纷,达到良好社会效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满洲里市委员会与满洲里市人民法院共同签订了《关于全面推进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物业市场服务中心、社区联动调解,使4起因下水管道堵塞引发的邻里纠纷在诉前得以妥善化解。深入调研分析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向相关单位、部门提出司法建议32件,收到反馈29件,实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善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司法服务

充分利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道交一体化平台等资源,实现多种方式的“互联网+”诉前调解。以人民法院委托鉴定平台为依托,将司法鉴定程序向前延伸到诉前阶段,2023年,办理诉前鉴定案件31件,其中鉴定阶段调解成功8件。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诉讼风险评估终端、诉讼服务自助终端等智慧服务设施,助推“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把优质诉讼服务送到群众面前。在市区三道街中心地段设立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能动司法、前端化解,满洲里市人民法院努力打造纠纷解决于社区的 “无讼”环境,为口岸诉源治理增效赋能,为平安呼伦贝尔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责任编辑:新闻媒体宣传处
辖区法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