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空间 > 新闻视点
“优”无止境 “助”有实招——中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分享到:
作者:宋文慧  发布时间:2023-10-24 09:19:51 打印 字号: | |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和自治区高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订单式”服务(四十条)》,聚焦营商环境各项评估指标,全方位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融入司法办案,助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全力提升审执质效


一是严格把控诉讼案件延扣审率,加强对立案、分案、开庭等审判流程节点的监控管理,1至9月,立案时间缩短至0.56天、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用时缩短至39.7天、首执案件平均结案时间缩短至52.45天,大幅缩短解决商业纠纷时长。二是结合“2023年蒙马奔腾专项行动”积源治理核心指标,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开展了“清存提质”专项活动,对现有旧存案件进行梳理,建立台账,动态跟踪结案进度,有效加快积案清理进度。三是提升破产案件审判效率。中院积极担任破产管理人协会主管部门,及时与市营商办、市民政局沟通协调,邀请浙江省破产管理人协会副会长一行,就本地区破产案件推进过程中的疑难复杂问题进行交流座谈,统筹推进全市破产进程中问题高效处置。四是着力破解执行难题。深入推进长期未结案件清理工作,执结半年以上执行案件530件,全市法院执结率达85.95%,同比提高8.90%,进一步提高执行实效。执结涉企案件5203件,执行到位资金26.06亿元,充分保障企业家胜诉权益。


畅通企业诉讼维权入口


开通涉企案件“绿色服务窗口”,专人提供优先的诉讼辅导、跨域立案等“绿色直通车”服务。凡涉企纠纷案件立案审核时加盖标识,确保立、审、执各环节快速运行,今年1—9月,全市法院通过“绿色直通车”为7964个涉企案件快立快审。落实司法救助制度,为因生产经营存在严重困难的26家企业及时办理缓交诉讼费等事项,降低困难企业“诉讼门槛”。


强化多元解纷机制


巩固强化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纠纷类型覆盖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纠纷等领域,1—9月,诉前委派调解案件27301件,调解成功23748件,成功率86.98%。中院指导全市各院与市贸促会、调解中心成立商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推动商事纠纷源头实质性化解。大力开展“走农户、进牧户、访商户”活动,走访农牧商户536个,共化解纠纷357件。全市两级法院大力推进“政协+法院”“人大代表+法院”工作。15家法院与政协签订《关于全面推进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将182名政协委员作为特邀调解员纳入人民法院调解员名册,让解纷力量更加充沛多元。


加强与市场主体交流


持续开展“百名法官进百企”活动。以“点对点”“订单式”的司法服务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经营风险,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持续关注企业家法律需求,开展交流座谈,就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根据职能分工,逐项汇报办结情况和取得成效,企业代表对法院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工作表示肯定。充分发挥司法建议的社会治理功能,1至9月,全市法院发出涉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建议80件,收到回复72件,回复率90.00%。


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刑事司法产权保护。成立“涉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小组”,依法甄别纠正涉产权和企业家冤错案件,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二是加大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成立知识产权指标工作专班,创新开展的知识产权涉外案件“三合一”审判模式被市委定为“一号改革工程”。三是制定《关于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对区域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蒙字号品牌,如“苍茫谣”芥花油、“三河牛”等,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护航企业品牌建设和保护。



 
责任编辑:新闻媒体宣传处
辖区法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