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案件质效,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实施“三线并进、五向协作、六制落实、六方保障”的“3566”审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审判管理“枢纽”作用,构建“大审管”工作格局。

“点”上发力
打造精细化管理“流水线”
抓牢审判流程 “着力点”,用“有解思维”破解未结难题,修订审判流程管理办法,通过明确审判执行工作各个节点管理,按照审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整个审判执行过程串联起来,流畅运行。绘制工作流程图,按图作战,促进立审执协调运行,解决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有效提升办案效率。
堵严长期案件的“风险点”,对立案、审判、执行、归档等全流程节点的监控管理,综合运用审限跟踪、督办催办和情况通报等手段,建立审限动态监控机制,将延扣审案件提级为院长审批。
“面”上覆盖
筑牢预防长期未结案件“防火墙”
扩大督办“覆盖面”,建立提前预警防范机制,对审理期间经过一定周期的未结案件,提交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讨论,确定审理思路,研究结案计划。审管办定期梳理,并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工作联络群等方式督促承办法官、承办庭室挂图作战,多维度防止长期未结案件产生。
编织责任“基础面”,强化责任担当,督包一体压实责任,对未结案件的监管节点前移,常态化进行提前监管、提前预警,提高“四类案件”的预警识别,充分发挥院领导对长期未结案件包联督办监督责任。
延伸预防“辐射面”,加强审执衔接,以诉源、执源效果助推积源治理。推广诉前调解、加大调解力度,通过引用担保条款,财产保全,保障权益兑现,做好执前督促工作,良性延伸审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