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五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法院宝格德乌拉人民法庭入选。
宝格德乌拉人民法庭积极构建“三色草原法庭”,即秉承为民初心,巡回审判走入“绿色”草原深处;推动源头治理,多元调解融入“黄色”边境大地;提升诉讼服务,智慧法庭驶入“蓝色”便民通道。让“三色”融入牧区基层治理,不断优化巡回审判模式,创新诉源治理机制,加强智慧法庭建设,激发司法特色品牌效应,以法治方式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148号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法院
宝格德乌拉人民法庭
“三色草原法庭” 融入牧区基层治理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地处中、俄、蒙边境,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法院宝格德乌拉人民法庭自设立以来,持续抓牢源头性疏导、实质性化解、综合性治理三个诉源治理发力点,不断优化巡回审判模式,创新诉源治理机制,加强智慧法庭建设,激发司法特色品牌效应,以法治方式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秉承为民初心,巡回审判走入“绿色”草原深处
宝格德乌拉苏木占地面积7000平方公里,总人口5000余人。面对地广人稀,牧民群众居住分散,司法服务半径大这一现状,仅依靠传统“坐堂审案”的审判方式难以完全满足牧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宝格德乌拉法庭本着“让法官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初衷,立足牧民生产时间节点,努力将法庭“搬”到牧民毡房跟前,在接羔季、打草季等繁忙时节,充分借助在交通不便边远地区设置的6个巡回审判点、在嘎查村层面建立的解纷支点及配备的多功能巡回审判车等,大力推行“就地调解、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宣判、就地释法”为主要模式的办案新机制,切实构建覆盖辖区的点线面结合巡回办案网络。三年来,法庭干警背着国徽进嘎查、入牧户,巡回审判案件197件,就地立案58件,普及《民法典》等法律知识126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为30余天,足迹踏遍整个巴尔虎草原,行程巡遍呼伦、贝尔两大湖沿岸,用实际行动做好基层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打造为当地牧民排忧解难的新品牌。
二、推动源头治理,多元调解融入“黄色”边境大地
宝格德乌拉法庭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桥头堡”作用,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建强苏木乡级解纷枢纽,加强与辖区苏木、嘎查及相关站所合作,同7个苏木镇68家人民调解委员会签订《非诉调解司法确认联动协议》,同时充分发挥“乡贤”在矛盾化解中的作用,以92名基层联络员为联系点,选任15名嘎查调解员入驻,纳入网格化管理,推动形成非诉挺前、多元化解、分层递进的纠纷解决机制。三年来,受理案件281件,结案279件,结案率99.29%,诉前化解纠纷100余件,收案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多元调解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本地蒙古族牧民聚居居住这一现状设计成立“草原明玉蒙古包调解室”,在遇到牧民之间的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等“小事”时,选择在这里调解,通过“家的感觉”化解当事双方戾气,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2022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法治专线》栏目以《草原明玉调解室 毡包里的天秤》为题,头条报道了该调解室相关工作。《内蒙古日报》法治版以《来到这儿就像回自己家一样》为题,详细介绍了该调解室职能。
三、提升诉讼服务,智慧法庭驶入“蓝色”便民通道
宝格德乌拉法庭紧紧围绕“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总体工作思路,努力将传统法庭打造成具备本地庭审、平台调解、互联网庭审的多功能智慧法庭,不断完善诉讼服务窗口建设,积极推进“云审判”等视频系统运用,加大“线上”调解力度,打造“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的立体化诉讼服务模式。三年来,网上立案率30%,网上调解率35%,电子送达率70%,切实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优服务实现法庭工作全域覆盖。同时,积极推广“电子签”等区块链技术新应用,针对牧区肉羊买卖合同、牧业承包合同等法律合同样本进行专项优化,提升电子数据认定的效率和质量,并通过刷脸、指纹等方式进行实名认证,解决牧区群众姓名音译差异问题,在审理过程中达到辅助纠纷事实认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