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于9月28日正式落幕。本次互联网大会聚焦前沿技术动态,着力展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经济、社会、政府等各领域各行业数字化改革的最新应用成果。
大会虽然落幕,但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保密工作新的严峻形势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保密绝对不可小觑,网络信息安全在现代科技面前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脆弱。
赶紧跟随密仔一起看看,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和途径容易造成泄密吧!
网盘、云盘存密
某县政协工作人员杨某为方便地方志的撰写工作,擅自将在单位收集的5000余份文件资料(包括1份机密级、2份秘密级国家秘密)上传到网盘,回家下载后使用。杨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在互联网网盘、云盘等存储处理涉密文件,就是让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在互联网上“裸奔”,被泄露的风险极高。网盘、云盘泄密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泄密方式,机关单位需要引起重视,严管严控。
涉密文件拍照上传
某县司法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何某,从县委机要局领取了省司法厅下发的2份秘密级文件后,交给跟班学习的新录用公务员牛某办理。当时正值周末,单位无人上班,牛某对两份文件文头拍照后,发送至该局名为“厚德载物”的工作微信群,询问局长严某如何处理。严某在群里@牛某,称图片字样看不清,要求其将文件内容发到群里给大家看。随后,牛某将2份文件全文拍照上传至微信群,造成泄密。
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严某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按科员安排工作;给予何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牛某作出延期转正决定。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使用,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微信群的使用和管理都有相应的保密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在微信群中传递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都应熟知这一规定,切不可因为自己的无知无畏,造成过失泄密。
应用软件聚合分析用户隐私数据
前段时间,某出行软件因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引发社会关注。8月20日,国家网信办等五部门就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一些企业无度索取、违法存储使用用户信息,甚至借助掌握的大量用户隐私数据,聚合分析,挖掘披露出可能危害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数据。我们一定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在安装使用各类应用软件时,提高警惕,不轻易授权访问用户数据,在保护好个人隐私的同时,维护国家秘密安全。
智能汽车收集数据越界
此前,博泰车联网和上汽通用五菱与腾讯公司之间发生法律纠纷,究竟哪一方侵权尚未有定论,但腾讯的声明足够引起大众的警惕。前两个公司在未获得腾讯及用户的明确授权情况下,收集、存储和上传用户微信联系人、聊天记录等个人隐私数据。
除了个人信息之外,行驶过程中的汽车通过车载摄像头等采集的道路环境信息,涉及对国家地理信息的测绘,威胁国家地理信息安全。
随着车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汽车更像一台智能手机,但智能汽车比手机采集的信息面更广,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各类传感器更多,涉及的安全问题更严重。
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兴起、社交媒体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等,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存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涉密信息一旦在互联网上出现,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完全不受控制的。泄密的风险隐患无处不在,我们的个人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国家秘密的泄露,造成严重后果,个人也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专门机关的职责,更是每一个公民和组织的义务。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共同维护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