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丰富干警的学习形式和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笃学思进的浓厚“书香”氛围,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创新举措,成立了“红旗漫卷”读书会,已经在全院范围开展多期活动。参加读书会的干警们围绕不同主题,畅谈自己近期学习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读书会已经成为干警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汲取营养、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下面,就请您和小编一起来聆听大家在读书会上的精彩发言吧。
邵从浍(执行局法官助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涌现出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体现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这期间原子弹研制成功更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1999年,主旋律电影《横空出世》,以丰富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镜头,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极端困苦中攻坚克难的不易,以及那一代人为国为民奉献牺牲的崇高精神。
那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能够提供给他们的研究硬件设施,只有运算速度每秒不到5万次的大型计算机、手摇计算机、拉力计算尺甚至是算盘,就是利用这些简陋的计算工具,科研队伍计算出了内爆型原子弹的物理流程,九次演算用掉的演算纸,可以从地面堆到房顶,华罗庚把他们所计算的问题称作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他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随着的倒计时完毕,爆心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便是惊天动地的巨响,接着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冲击波如排山倒海向效应区冲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所谓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当年新生的祖国受到多方势力的围堵和排挤,中国是受到核讹诈最多的国家。面对美苏的威胁,我们没有退让,没有妥协,克服艰难险阻搞出“两弹一星”,把握住历史时机,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发展。能够在世界大国中平起平坐,需要足够硬的腰杆、足够宽广的胸怀、足够坚定的眼神,更需要足够的精神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电影主角的原型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带着父亲“科学报国”的嘱托,他赴美留学深造,仅用22个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隐姓埋名28年,直到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国家决定公开他的身份,宣传他的光辉事迹,他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牺牲。这时候,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知道他是“两弹元勋”。1996年7月29日,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这一天,中国进行了第45次核试验,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核试验,当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中国暂停核试验。
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发成功的意义非凡,一是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核讹诈;二是打碎了“离开苏联中国造不出原子弹”的国际嘲讽;三是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四是培养了一大批核专家、材料专家。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曾说自己的偶像是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邓稼先留给后人的除了戈壁滩上的身影,还有他以身许国的精神,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毛主席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百年来,我们在党的带领下铸造革命精神,战胜千难万险,赢得革命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回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电影里的一句对白来总结“我觉得这人的力量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那段历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将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让我们有足够的精神力量,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