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教育
走进“红旗漫卷”读书会 聆听干警们的精彩发言(六)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08-29 10:26:48 打印 字号: | |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丰富干警的学习形式和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笃学思进的浓厚“书香”氛围,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创新举措,成立了“红旗漫卷”读书会,已经在全院范围开展多期活动。参加读书会的干警们围绕不同主题,畅谈自己近期学习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读书会已经成为干警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汲取营养、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下面,就请您和小编一起来聆听大家在读书会上的精彩发言吧。




李凤(法警支队 法警)



红 色 的 起 点



7月1日上午8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10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样一个寻常日子中召开的、在当时报纸上没有一点会议的报道,无声,却有力,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大地炸响了开天辟地的惊雷,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写下了光辉的起笔。这便是现代中国红色的起点。

小时候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中共一大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似乎因为时代的背景,戴上神秘的面纱。我心中仍有一些疑惑,是怎样的一群热血青年集结在一起,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喊;是发生了什么事件,让会议从上海搬到了嘉兴南湖;这群年轻人最后都走到了哪里。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叶永烈先生著作的《红色的起点》。这本书层层拨开了中共一大神秘的面纱,解开了我心中疑惑,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始末,从前奏酝酿,到初创响应,再到聚首成立,静静的将我带回了那个烽火的年代,我仿佛也同这群热血青年们,于黑暗中前行、寻求光明、探索道路。

叶永烈先生说,《红色的起点》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准确、详实描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全过程。从历史的横剖面,讲述1921年前后世界的、中国的大背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历史的纵剖面,又交代了中共一大的代表们以及与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的人生轨迹。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在历史长河中,革命先驱们的艰难求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片段:

1921年7月23日晚, 穿长衫的,穿西式衬衫结着领带的,留着八字胡须,络腮胡子的,教授派头的,学生模样的,一个又一个走进李公馆后门。

李公馆楼下的餐厅,那张长方大餐桌四周,坐满了十五个人。

晚八时多,中国现代史上划时代的一幕,就在这间十八平方米的餐厅里揭开。

从苏俄莫斯科,从伊尔库茨克,从日本,从中国的北方、南方、说着德语的、英语的、俄语的、带着湖北、湖南、江西口音的,乘远洋海轮、长江轮船、或坐长途火车,十五位代表终于聚集在一起。

会议的气氛起初是平静的。在第二次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着各地的情况,如同一根根平行线似的,没有交集。在起草纲领和决议的过程中,平行线交叉了,争论开始了。一番又一番激烈争论后,党纲和决议的草稿纸上,画满了蜘蛛网般的修改记号,总算接近定稿了。

7月30日,是个闷热的日子。夜幕降临后,餐厅里又聚集了很多人,当马林正准备讲话时,突然,从虚掩的后门,忽地进来一个陌生面孔,朝屋里环视一周。说自己找社联王主任,李汉俊说这里没有王主任,那人便朝后退去,说着自己找错了地方。

马林立即警觉起来,对大家说,我建议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离开。代表们纷纷从前门走出李公馆。刚刚撤离后不久,法租界的巡捕们就赶到李公馆搜查,一番盘问过后,无甚收获的巡捕们就离去了。

李公馆的遭遇,让大家一致决定换一个地方开会,最好离开上海,躲开法国巡捕。这时王会悟提出将开会地点转移到嘉兴南湖,在船上开会,又安全又方便。

甩掉了跟踪的密探,远离人喧车嚣的上海,南湖是如此安谧,如此秀丽,浅绿色的湖面上漂着翠绿的菱叶,一尘不染,令人心旷神怡。中国共产党一大的最后一次会议,就在这里开始。

第一个获得正式通过的,便是后来分别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及从苏联转来的共产国际档案中发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接着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决议》。距李达回忆,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宣言》,这篇宣言未曾传世,迄今未能找到。最后大会选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一大,就这样结束了。那艘在波涛中轻轻摇晃的画舫,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摇篮。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决不会想到,在自己陷于艰辛困顿之际,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志士,已经悄然成立了一个政党。这个政党,将彻底改变这个国家,乃至今后的世界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条件充盈的时代,早已远离战争的硝烟,我们是幸福的,但在这幸福中要牢记这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新时代下,我们青年一代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在奋斗拼搏中握好我们这一代的“接力棒”,跑好“接力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属于我们的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新闻媒体宣传处
辖区法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